圆周率已被算到31.4万亿位,科学家如此执着,到底为了什么?

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用圆周率还计算圆的周长。老师曾说过圆周率是无限不循环小数,我们计算只需要用到3.14即可,那剩余的那些小数是为什么要被计算出来,有什么历史的意义吗?从数学角度出来,半径和周长都是可以测量出来的数值,为什么两个数值相除就是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呢?

引言:在很多人看来,圆周率π只是一个普通的数学符号,它的作用仅仅是解决一些几何问题的计算。但如果你有了解过这个符号的话,就会发现它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,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它的小数位是算不尽的,但人类一直在竭尽全力计算。

在众多数学符号中,有一个符号很多朋友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接触过了,而且它经常被用来计算一些几何问题,它就是π。有的朋友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π了,那时候大家都以被π后面的小数位为骄傲,谁背得出更多的小数位就说明谁的记忆力更强。等到长大之后我们逐渐明白,π的小数位是永远背不完的,因为它是无限不循环小数,人类目前还没有算尽这个数。

今年的三月份美国谷歌公司对外宣布他们已经将π算到了小数点后31.4万亿位,这是目前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圆周率了。但是可能会有人对此疑惑,为什么要将一个被定为无限不循环的小数进行如此精确的计算呢?这样做真的有意义吗?对一般人而言圆周率的小数点后两三位在计算圆的面积、体积等几何问题的时候就已经够用了,但是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。

那么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圆周率的呢?据了解,古巴比伦一块大约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石碑上曾经刻有这样的数字“3.125”,而且人类也在古埃及的文物中发现了类似的数字。虽然这个数字离真正的圆周率还有一定的误差,但是充分体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经关注到圆周率了。后来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专注这方面的研究,他利用割圆术将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的第七位,这让他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算得如此精确的人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西方一些数学家也在算圆周率上有一定的发展,但是他们始终要比祖冲之落后800多年。到了现代,人类科技空前发展,许多计算已经可以由计算机来代替,因此圆周率得到更加精确的测算。那么为什么现代人类还要花大量的时间、人力、物力来算圆周率呢?这个问题的背后存在几种可能的原因。

有观点认为计算圆周率相当于在研究宇宙,人类计算出来的结果越精确就更加靠近宇宙的奥秘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?因为宇宙和圆周率确实存在一些相同的地方,例如圆周率是无限不循环小数,它小数点后的数字是随机且无规律地出现,这一点和宇宙中的天体有点相似,宇宙没有一颗完全相同的天体。而且到目前为止圆周率一直没有被算尽,这和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的边界一样,远远没有下落。

也有观点认为,虽然圆周率的小数看起来没有规律,但是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巧合,例如某人的出生年月日、某个事件发生的时间等等。由此看来圆周率不但是一个算不尽的数字,它还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数字。虽然圆周率无法被算尽,但是许多国家都以算出越多小数位为傲,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,这也是为什么人类一直在算圆周率的其中一个原因。

作者:

喜欢围棋和编程。

 
发布于 分类 百科标签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